一、“刚需”与“痛点”是什么
先看看网络中的定义:
“所谓的痛点,是用户未被满足的、急需解决的需求,也就是刚性需求,俗称刚需。”
怎么样,熟悉吧。
这样的描述似乎非常正确,完全没有问题,但仔细想想却经不起推敲,且不具有指导意义。上述的解释至少有如下几个逻辑缺陷:
“痛点”俗称“刚需”?
“痛点”和急需解决的需求有什么关系?
急需解决的需求就是“刚需”吗?为什么不叫“急需”?
用户为什么会有“痛点”?为什么会有“刚需”?
如何定义“需求”,又如何界定“急迫的需求”?
那究竟如何理解“刚需”和“痛点”,使其具有清晰准确的定义且对我们的产品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呢,在此分享我的两个观点:
刚需“刚不刚”,取决于用户价值观的判断。
痛点是刚需无法满足的恐惧与焦虑,且不止一个。
1. 刚需“刚不刚”,取决于用户价值观的判断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个词:价值观。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且价值观不尽相同。
在价值观的作用下进行选择,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相守一生。我们所读过的书、行过的路、阅过的人,进而也会反向塑造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塑造价值观,并且向着价值观映射出“未来的自己”逐渐靠近的过程。
当然,这条路是漫长的、充满坎坷的。
为什么提价值观呢?
人是不断成长中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或者说避免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是自我最大的驱动力。
而价值观决定选择,所以符合自我价值观判断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刚需。
换句话来说:
刚需是用户对自己未来样子的向往与自己内心的窥探,大部分刚需“不刚”是因为用户对自己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认为自己需要的,其实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只有符合用户价值观判断的需求,才能让用户产生自驱力,才能促使用户想方设法也要满足。因为如果不能满足,用户就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甚至最终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有什么比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更让人恐惧呢?
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那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另一个结论:
刚需甚至有可能都不是用户自己自愿主动的需要,而是自己被迫的、必须的且不能不要的需求。而逼迫自己的就是价值观和远方那个更美好的自己。
举个例子:
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有多少人学习英语是喜欢英语?
一定是你需要使用英语才去学习:你希望自己能无障碍阅读英文书籍、你希望出国生活、你希望获得一份外企的高薪工作。
“你希望”的那个自己,促使现在的自己必须掌握英语技能。
这时,无论你自己喜不喜欢英语,学习英语对你来说就是刚需。
那些提供英语教学服务的产品满足了这个刚需,才能使你留存和持续使用。更准确的来说是:提供英语教学服务的产品满足了学习英语技能是自己刚需的用户。
当真正的刚需浮出水面,用户才会产生“痛点”,这样的痛点才会真的痛,体现出了用户的恐慌与无助。
2. 痛点是刚需无法满足的恐惧与焦虑,且不止一个
满足刚需的过程就是不断向“远处的自己”逐渐靠近的过程,这个过程困难且充满阻碍。
用户需要攻克来自于人性本能、外部约束等一系类问题,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满足刚需。
无法满足刚需最终就会沦落为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对于用户来说无法攻克的点就是“痛点”,当痛点无法攻克,用户就会感觉到焦虑与恐慌。
当然,在一个刚需中痛点不可能只有一个。
所以,我们的产品与服务本质上就是为刚需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集合。比如说,电商产品,他们不仅要解决在线商品选购,还要解决配送、售后等一系类问题。
举个详细的例子:健身产品APP。
大多数人无法坚持健身的原因,就是误认为“健身”是自己的刚需,而不是健身之后的那个自己。
我们模拟一个场景:
你计划今年年底结婚,你未婚妻要求你必须甩掉肚腩练出八块腹肌,否则就不拍婚纱照。
这时候,拥有八块腹肌穿上帅气西装就是你的刚需,你的自驱力才会促使你去下载健身APP并持续锻炼。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八块腹肌穿上帅气西装不那么重要,这也就是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的结果。
那健身产品APP不仅需要为你提供健身课程,还要为你提供个人健身目标规划,甚至还要通过一切手段保持你的健身激情。健身产品通过提供解决方案集合满足你的刚需。
有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研究一下”Keep”,做的相当不错!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定义:
所谓“刚需”就是在价值观的作用下自驱力驱使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需求刚不刚取决于自我价值观的判断。“痛点”是刚需无法满足的恐惧与焦虑,刚需越刚痛点越痛。
二、指导意义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为我们产品工作提供4条指导意义:
1. 我们需要挖掘用户真正的刚需
作为产品经理,我首先要挖掘用户真正的刚需:不能仅从年龄、性别、收入等外在指标去分析用户,而要更多的从用户的价值取向、偏好等内在因素去分析。
时刻谨记我们需要寻找的不是一群“长相近似”的人,而是一群“价值观趋同”的人。
2. 我们有责任提醒用户看清自己的刚需
用户容易将“过程”误认为是“结果”,就像认为“健身”是最终目的一样。
我们需要帮助用户明确自己的刚需,让用户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有多么急迫,用户清晰了自己的刚需才会产生自驱力、才会依赖你的产品。
产品经理可以在产品设计中使用适当的策略去激发用户的痛点,适当刺激会让用户有更高的粘性。
3. 帮助用户持续保持自我驱动力,并为用户提供能满足刚需的安全感与确定感。
人性的弱点和外部的约束会逐渐消磨用户的自驱力,成长的挫败感会反向塑造价值观,价值观的转变会使原本强烈的刚需变得脆弱。
所以,从产品策略中我们需要不断辅助用户保持自我驱动力。
最好的保持自我驱动力的方法就是让用户看到希望,也就是为用户提供能满足刚需的安全感与确定感。
4. 最终能确保满足刚需
确保能满足刚需是产品的根本,也是产品存在的最终价值。
无论过程怎样,产品与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用户解决痛点满足刚需,请真诚的对待用户,不欺骗、不作恶。
上述4条中,最容易做到的是第1和第4。
但大部分产品一条都没有做到,因为大部分产品并没有找到用户真正的刚需,只是找到了误以为是刚需的需求,更别谈能确保满足用户刚需了。
只有极少的产品完整做到上述4条,因为第2和第3需要产品经理有极大的耐心和策略能力。
当然,这也是我们作为产品经理必须持续修炼的地方,不是吗?
三、总结
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
刚需“刚不刚”,取决于用户价值观的判断。
痛点是刚需无法满足的恐惧与焦虑,且不止一个。
并尝试为“刚需”与“痛点”做了定义:
“刚需”就是在价值观的作用下自驱力驱使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需求刚不刚取决于自我价值观的判断。
“痛点”是刚需无法满足的恐惧与焦虑,刚需越刚痛点越痛。
最后分享了依据定义我们得出的4条行动指导:
我们需要挖掘用户真正的刚需;
我们有责任提醒用户看清自己的刚需;
帮助用户持续保持自我驱动力,并为用户提供能满足刚需的安全感与确定感;
最终能确保满足刚需。
不错,慢慢看
收藏从未停止,学习从未开始
我没有实习,也没有赶上校招,毕业之后只能社招,投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特别受打击。开始反思,找问题。简历做的不够好,产品质量达不到。现在停下来,在开始系统的,查漏补缺的学习。
写的不错 共勉~,最近也在开始写博客。大佬们来翻牌啊!
这节课还挺好懂的
跟着大佬输出,感觉能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