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声明:文章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91191716
产品经理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其实会遇到很多纠结的时刻,比如说同样一个问题, 既有解法A,也有解法B,那我最终选哪个?这里面其实有个关键的问题, 涉及到方法论,就是我用什么样的思考角度来判断我当下的行动或者选择是对的,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意识,或者观念,帮助大家在做选择决策的时候能跳出圈来思考;
一、场景意识
什么是场景?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下想做什么事情或者遇到了什么问题。当我们把人、环境和事情拆解开来,我们就能更清晰的认知到我们的方案是否合理,继续坚持还是立即修改;
这里面的人,实际是指你需要面向的用户群体,他们是男的女的?80后90后?新客还是老客?他们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这里面的环境,实际是指用户当前的网络环境好或者坏?周围环境是否安静?能双手操作还是只能单手操作?当前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焦急或者悠闲?
这里面的事情或者问题,实际是指用户想要达成什么目标,以及在这个目标之下遇到了什么问题;
离开了场景,很多需求可能是不存在的,我举个例子:
大型的展览展会(比如China Joy),在考虑用户进场的问题时候,一定避不开“当现场网络不可用的时候,我们怎么保证入场的秩序?”的讨论,电影院里面就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人流分散且用的是有线网络,所以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但是在大型的展览展会上,人流量大,检票可能用的是无线验票工具,随时都有可能断网,不得不考虑,不考虑的后果就是现场瘫痪造成体验或者治安问题。
所以我的意思是,别离开场景谈需求。让需求可以被人更容易理解,最好的方式是聊具体的场景,讲具体的故事,让需求饱满立体,充满感性;
二、数据意识
产品经理的需求除了来源于业务方,来源于老板,来源于甲方,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数据来获取的;
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个APP的现状,看数据是最合适的。比如可以看用户量、看日活月活,判断一个APP目前的状态,在和行业通常的数据相比,可以估计你可以提升的范围在哪。
如果你想验证需求上线之后是否能满足预期,看数据也是最合适的。通过埋点的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库中的业务数据,观察新的需求对数据的提升作用,比如转化率的提升,订单绝对量的提升;
如果你想佐证你的需求,说服其他和你意见不一致的人,看数据也是最合适的。拿出你通过数据一步步的推导过程,告诉其他人,这个地方做某个改进可以缓解现在某个问题;
总之,产品经理如果脱离了数据,其实很多时候是拍脑袋或者是被业务方牵着走,或者是碰运气,这样其实不确定性非常大,太随意了,无效需求的可能性会更高;
所以我的意思,别离开数据谈需求,这个需求解决了多少数据问题,在需求上线前和上线后,应该会有差别,否则这个需求理论上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三、成本意识
我从业经验中,发现一个问题,大公司会有明显的成本的考虑,但是小公司在这方面反而会欠缺一点,但是既然“产品经理是未来的CEO”,成本意识还是需要的;
成本包括几方面,一个是研发成本,就是一堆开发围着你的需求忙碌了2周或者4周或者4个月,这对应的都是工资成本;
另外一个是采购成本,比如要发短信,一条短信企业通常是3分钱,比如要接某个验证API,一次调用是多少钱,这些是额外花的采购成本;
产品经理如果成本意识,会有什么问题呢?他可能从不会去考虑商业上的价值,会形成一种思考惯性,你做一个需求给公司赚了5万,研发投入了10万,短信投入了10万,算下来其实还是亏的,当然不是说所有算下来亏的需求不能做,有些该做的还是得做,但是这个思考过程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这里我举个例子(我就是例子多),猫眼APP以前买电影票是会发短信的,后来逐渐改成不发了,在页面上加了建议截图之类的提示,单这一项,按照猫眼的订单量一天可能就能节省几十万规模级别的短信费用,这就是产品经理创造的价值;
四、MVP意识
MVP意思是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现在硅谷产品开发最推崇的理念,其思想来源于“精益创业”( LeanStartup ) , 由埃里克.莱斯( Eric Ries )在《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中提出;
我为什么提这个呢?是我觉得在某种环境下它有用,什么环境下呢?就是你想做一个全新的功能或者一个全新的产品,你不知道市场或者用户会怎么看待你们,所以你这个时候不能All in,投入那么多人力财力去做一件未知的事情,但是你又觉得可能有戏,那么你最好你建立你的MVP,其实这个MVP不一定非得借用研发的力量,通过其他模式也可以做到。
我举几个例子:
1、刘飞在做嘟嘟美甲的时候,把业务流程用户路径都梳理了之后,把一些非必要的需求都看了,把一些可以人工做的事情也砍了,保证上线的是一个随时可以掉头或者调整方向的版本; 买书链接
2、据说美团外卖刚开始干的时候,是发传单让客服接完单之后再到对应的餐馆下手工单来验证外卖的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3、做个人租房给个人的直租平台<六六租房>,现在叫zuber,是从豆瓣的小组里走出来的;
被验证过真伪的需求才值得All in,否则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别上来就想着做两套APP,先做小程序也可以,先下手工单也可以,需求踩对了,接下来才是解决载体的问题;
五、Owner意识
我发现有些产品会跟产品发布,有些不跟;有些会写项目上线公告,有些不写;有些产品会直面业务反馈的线上问题,有些不会;
当然不跟也有不跟的道理,不写也有不写的道理,不直面也有不直面的道理。
但是我想建议给那些刚入门的或者是还在初中级阶段的产品经理,有机会跟进一下发布流程,每一次发布都是惊险的一跃,我听到过碰到过很多次的上线之后的回滚,有时候需要产品参与决策,是砍需求还是延期还是怎样处理;
有机会写项目的上线公告,让所有相关的人知道这个需求的意义和操作,也相当于做了一回顾;
有机会可以直面业务反馈或者诉求,这些能帮助你真实理解业务,理解场景,对你下一步要做啥要出什么样的方案会有帮助;
总的来说,其实是一个Owner问题,你是需求的发出者,你不能只参与提出这一个环节,后面很多过程需要你的决策,需要你的协调,并且,当你频繁的成为Owner的时候,你的业务方会更加信赖你,你的研发伙伴会更加信赖你,这是一起战斗过的情谊。
我的总结:这五个意识是我自己积累的一点小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帖子还没人回复快来抢沙发